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“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分险作用,促进金融活水加速流向实体经济”。这充分表明,担保这一金融工具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现,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从业者倍感精神振奋,责任重大。
农业担保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,于2015年启动建立的全国政策性担保体系,以促进破解农业发展“融资难”“融资贵”问题为核心任务,为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,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。2015年末,经省政府第60次专题会议研究,由省财政厅牵头组建黑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龙江农担”),现有注册资本金62.3亿元,是全国首家建立的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,是国有独资企业。龙江农担组建以来,牢牢坚守自身政策性担保机构职能定位,积极推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初步实践。
一是强化农担体系建设顶层设计。省政府成立省农担公司业务指导委员会,由省政府副省长担任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,指导全省农业担保事业发展;结合全省农担体系建设,印发《关于黑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》,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原则、目标和路径,推动全省农担体系建设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;将省农担公司纳入省委管理企业体制,以其独立性保障我省农担体系政策性、专注性,从管理机制上有效避免了政策性业务边缘化和外部风险的导入。
二是切实发挥省级财政支农资金作用。省财政厅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,累计注入资本金62.3亿元,资本金规模位居全国农担体系33家省级公司第一位;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作用,支持全省农担体系不断增强服务“农业强省”能力,指导龙江农担充分放大财政投入资本金作用,累计放大14.07倍,相当于1元财政资金发挥14元钱的作用;不断加强监督管理,定期听取龙江农担全面情况汇报,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有力支持龙江农担良性发展。截至2022年末,龙江农担资产总额79.09亿元,累计实现收入30.12亿元,累计实现净利润6.62亿元。
三是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。龙江农担坚守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定位,努力做大做强担保规模、破解基层“三农”融资难题,坚决有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、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安全,为我省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提供保障。截至2022年末,与11家银行签订业务合作协议,担保业务100%覆盖全省,已累计服务全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42.61余万户,累计新增担保近千亿元,达到951.96亿元,新增担保、在保余额、累计担保等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农担体系33家省级公司第二位,其中:支持粮食生产733.24亿元,占全国农担体系同类业务总规模的40 %,位居全国第一。2022年,牢牢把握风险防控底线,突出服务稳粮扩豆中心任务,不断做大“双稳”基金业务规模,当年新增担保338.75亿元,同比增长44.8%;在保余额341.72亿元,同比增长25.68%。
2023年,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年对发挥农业担保体系作用提出明确要求。龙江农担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,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省人大十四届一次全会精神,围绕加速推进农业强省建设,认真落实“要把维护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”的工作安排,统筹服务好努力打造践行“大食物观”先行地的重大部署,立足本职工作,发挥自身优势,着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。
一是坚定不移维护“粮食安全”,不断放大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政策效应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,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,心系国之大者,持续巩固提高粮食种植领域担保业务规模,让农民种地不差钱;不断丰富拓展“多担贷”系列担保产品,积极开展林下经济、北药、北渔及畜牧业等领域担保业务,更好地服务我省“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”。
二是坚定不移健全农担体系,着力打造服务农村金融桥梁枢纽。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”的部署,积极稳妥推进“担保业务、机构、人员下沉”,切实抓好佳木斯农高区分支机构建设,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布局,努力实现覆盖率100%;进一步弱化抵质押,突出信用担保,着力提升为农民客户增信、为银行合作伙伴分险等方面服务能力。
三是坚定不移防范风险,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金融环境。不断加强能力作风建设,落实落靠“四个体系”,进一步强化风险研判机制、风险防控协同机制、风险防控责任机制,加大风险分析、研判、预警工作力度;加快制度体系重塑进程,强化制度刚性约束,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冲击;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,促进体系风险防控能力大幅提升。
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。全省农业担保体系72家分支机构的近500名员工,将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,努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斗争精神,为产粮第一大省端牢“中国饭碗”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江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。